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山东也是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产业实力雄厚,也是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数字化时代奔涌而来,数字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山东,也涌现出一批走在世界前沿的工厂。未蓝科技CEO柏隽和青庐创始人马翠探访了10家山东标杆工厂,去触摸时代心跳,发现那些走在世界前沿的山东工厂正在发生着或已经发生着的变革。

用一百年的时间瞄准一个目标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丽雅,是一个极度专注的企业,“一定紧紧围绕我们那根绳”。

从1999年注册“海丽雅”商标,2014年成立海丽雅集团以来,20多年的深耕,已经让“那根绳”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紧系在着陆火星的天问一号,下潜深海达7062米的蛟龙号,前往南极科考的雪龙号等“国之重器”上。使得海丽雅以一家纺织企业的身份,与一众高校与科技型企业并列,成为青岛参与大国工程的“科技元素”代表企业之一,有“中国绳王”之美誉。

海丽雅集团研发生产的“蛟龙”海洋特种绳缆连续多年配套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深潜科考任务,2012年实现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成功替代进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再加上近年来,海丽雅在城市安全应急产业方面的开创性发展,其已成为以海洋装备、军工装备和安全应急三大产业板块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但探访海丽雅的意义又远不止于此。往前追溯,它历经101年,可谓是青岛纺织业的活化石,尽管大多数时间它都跟随着时代的大潮浮浮沉沉,但难以忽略的是,鲁商精神以另一种形式在这家企业里得到传承——

1998年春上任的总经理张旭明,与1922年秋的济南爱国商人段巨川隔着七十多年的时空对望,都揣着一股“争气”的劲儿创业: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并且,要做到最好。

这股劲儿是民族心的觉醒,也是一种企业家的远见与坚韧,或者用今天的话说,他们都是长期主义者。

这些事实,都为这家看似传统的纺织工厂赋予了一种传奇色彩。

从左到右:青庐创始人马翠、海丽雅集团董事长张旭明、未蓝科技CEO柏隽

回到今天,已成为海丽雅董事长的张旭明豁达、干练,像青岛的海风一样,充满力量却不失温柔。每当谈到绳缆,这位女企业家的眼中就会充满光芒,话语滔滔不绝,让人想到远航的人们常说的:优秀的船长只有在掌舵时才会变得兴奋。

从历史中,从这次探访,也从“船长”们身上,我们尝试解读海丽雅所展现的“专注”方法论

1.足够简单,断舍离。

2.长期主义,是面对当下的诱惑和企业的生存压力时,仍然能够长期盯着一件事的眼光与坚韧。

3.不仅能专注于目标,更能专注于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从历史到“大势”

看清航向,是一位掌舵人的职责。看清大势,则是企业家必须面对的考验。

海丽雅最早的前身,是济南协聚成百货商店董事长段巨川建立的协成花边厂。段巨川长期经营布匹绸缎、日用百货及花边织带类商品,熟知织花边织带类获利高,但当时他只能从日本洋行里进货,再从济南卖到全国。段巨川就一直想着,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自己生产花边织带?

而段巨川作为当时的爱国民族资本家,对建厂发展确有深识远虑。他考察过青岛在电力、交通、原料供应等方面都比济南优越,于是在青岛筹办花边厂。

实际上,青岛的纺织业从1902年发端,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与上海、天津三足鼎立,缔造了“上青天”的时代荣耀

而后,段巨川聘用职业经理人,从日本大阪购进编织机100台,最早仅生产扎头绳一个品种,因销路很好,便逐渐增置编织机,增加品种。

海丽雅集团企业历史展馆一角

不久之后,全国花边厂纷起,仅青岛一地便新增五家,但协成花边厂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击败市内所有对手。产品不但遍布山东城乡,还远销华北和陇海沿线,成为长江以北地区最大最早的花边厂,被誉为“江北第一家”。

再后来,因为战争和时代变迁,协成花边厂几经磨难,但也可见时任管理人宋云居在产品研发上的亮眼之处,比如试验将汽车内胎剪裁成胶条代替橡胶绳,解决原料问题;与苏州的13股裙边竞争,研制出19股裙边引领市场等。

直到1977年,企业更名为青岛花边厂,划归市纺织工业局领导。时间来到张旭明的时代,1981年张旭明考入青岛花边厂,从车间生产一路干到副厂长。她不但亲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陪着当时的厂长开着面包车跑市场,也见证了当时青岛纺织业支柱——九大国棉厂的陆续倒闭。

一个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另一个时代的开端。也许正是从前人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年轻的张旭明有一个朴素的理念:“要把绳子做好,一定就要找全世界最好的设备,对标那些世界上最好的企业。

100年后的今天海丽雅还能健康活着的三条经验

张旭明接手时的海丽雅,是一个标准的历史遗留“烂摊子”。

那是1998年,彼时企业名为青岛海润实业总公司,因其连年亏损,前一年被青岛第八棉纺织厂兼并。“八棉”将公司更名为青岛海丽花边织带有限公司,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张旭明被任命为总经理。

年轻的她面临着什么情况呢?

企业旗下11个实体,却基本都是“搞三产”时期的产物,饭店、旅馆,瓷砖、木材销售,甚至还有舞厅。

另外,当时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仓库里积压了大堆货物卖不出去。而国家政策也有重大改革,资金和资源方面都对企业运营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主业方面,新成立的公司设备老旧,人心涣散,还有一百多名职工天天上访讨要欠款。

张旭明上任即着手整改,如今总结下来也就三条:

1.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做主业。

2.密切跟随国家重大战略做发展。

3.妥善解决职工问题。

集中力量做主业就是大刀阔斧断舍离,保持简单。她带领公司,花了三年时间关停并转了9个与主业无关的实体,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引进台湾广野产电脑无梭织带机,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当年就扭亏为盈。

职工问题,则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细节,张旭明的处理方式的确有些不同“寻常”。

企业改制时,面对留下来的“老弱病”职工,公司没有选择清退,而是“没让一个职工下岗。

而那种多半会被“拖躲绕”的债务问题,张旭明却主动与讨债职工代表制订还款时间表,大大方方说明公司现况,承诺按时间表逐一还清各类欠款、集资款、养老保险等,“与其逃避,不如老老实实给员工说到做到。”

这一还就还到了2010年,公司还清了所有历史债务。

1992年,公司由厂房由西藏路搬迁至四方区大沙路,图为改造生产厂区时的场景

张旭明坦言,做这些事都是为了“主动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有助于团队稳定,令公司可以心无旁骛地向主业进发。这种主动,实际上提高了企业公信力,公司被青岛市国资委列为青岛市改制的一面旗帜,从侧面为海丽雅的下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不过,在一个“遍地都是绳子”的时代,方向是什么呢?当张旭明有机会出国考察,她看到挪威海湾里停满游艇,对游艇绳缆产生兴趣,同时也了解到了法国BEAL,一家发明了动力绳的专业绳索生产商,它是大部分绳索技术的鼻祖。

“为什么绳索是国外发达?因为那时中国人还没有接触过攀岩、帆船,也没有人专门投资研究绳索。”张旭明表示,中国人当然也能自己研究绳索,“我们是中国第一个舍得投资去研究绳子的企业。”

2000年,张旭明提出了企业文化、品牌、国际化、创新和绿色(人才)五大战略。将攻关目标瞄准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而在国内又是空白的特种绳缆。

张旭明向我们谈到,跟随国家重大战略是海丽雅成功的关键之一。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指引了这家只做绳的企业找准发展方向。

海丽雅集团总部

而200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点,摆在眼前的国家重大战略,便是“入世”。中国人的生活,即将迎来全球化的洗礼。

不论是巧合或是本能的选择,当时的张旭明无疑对未来中国特种绳索的需求做下了一个准确判断。

可下海底10000米,耐600℃高温绳缆的极限在哪里?

跟随国家重大战略做特种绳缆,是引领海丽雅在垂直领域扎深做透,并建立竞争壁垒的关键。这一逻辑看似简单,顺势而为,却并不容易,因为这是典型的“过窄门”。

海丽雅抓准的第一个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是十七大的国家大力发展海洋装备业和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

负责大洋科考的国家海洋局向海丽雅的绳缆提出的“基础要求”堪称苛刻,一是绳缆的牵伸率要极低,不能被仪器的重量拉长;二是绳缆被海水侵蚀1-3年,不能断裂。

这两个科考的基础要求,其实却是当时绳缆界的天花板,背后是对绳缆在强度、精度、重量、耐腐蚀性等方方面面细节的极限要求。而绳缆产品本身又必须简单,不能添加其他复杂的配件来完成要求。

这个“窄门”的难度显而易见,研发时间长,技术要求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市场需求,但正是去啃“科考标准”这一硬骨头,海丽雅与许多高校、科研企业,甚至是院士建立深度合作,一步一步推高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比如为了针对深海环境和勘探用途的要求,海丽雅与全国三十余家海洋类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并且专门聘请纺织、海洋等领域院士加盟攻克技术难关。

最终,海丽雅研发团队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绳缆功能性后整理技术工艺,更自主开发出相关专利设备,为更多复杂环境和特殊用途定制不同性能的特种绳缆建立起了解决方案的资源库。这也成为后来海丽雅能够频繁参与南极科考、火星探索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

海丽雅通过功能性涂层等工艺创新,能够实现对绳缆多功能性的特殊要求,并且延长使用寿命。而针对涂层技术,海丽雅也进行了系统的研发,让绳缆能够耐磨、耐腐蚀、导热、防水、防生物附着等。

这些细节,真正造就了海丽雅的壁垒。也许绳缆本身的材料和编织工艺可以复制,但工艺设计、定制化、后整理所代表的绳缆解决方案,却包含了太多的技术积累和专利门槛,“窄门”已经变成了海丽雅的护城河。

海丽雅集团工业园

另外,“过窄门”更意味着投入产出的严重不均衡。

为了研发我国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返回舱的专用垂挂吊索,海丽雅研发团队用时三年,拉断了200多根绳缆,期间仅材料费便用去了50万元,如果换算成产值,会达到上千万。

上千万的产值是诱惑,也是压力,但为了“争气”这样的长期目标,这些“损失”不值一提。

最后的结果,便是海丽雅的四个第一:

1.中国深度,绳缆可适用于海下10000米的深度;

2.中国强度,绳缆的强度是同直径钢缆的2-5倍;

3.中国温度,绳缆在-196℃至600℃的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

4.中国精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

这四个第一,让海丽雅的名字伴随着大国工程被载入史册,成为最具分量的企业招牌:

2009年,“大洋一号”采用海丽雅研发的深海勘探高强力绳缆,成功下探至3000米,开创了我国海洋科考首次使用国产绳缆的先河。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采用海丽雅研发的深海特种绳缆,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的特种绳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海丽雅研发的防切割、抗冰川碰撞结构海洋潜标绳缆助“雪龙号”科考首次在南极布放。

2020年,我国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连接返回舱和降落伞的垂挂吊索是海丽雅生产的“蛟龙”特种绳缆,用高性能超纤绳缆替代笨重的钢缆,成功助力返回舱着陆,填补了国内航天领域的纤维绳缆空白。

2021年,“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海丽雅集团为其提供了着陆伞绳连接技术和特种弹性绳索装备,用于着陆器耐冲击试验,该技术及装备均属世界首创。

现在,海丽雅陆续完成了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其品牌力更加不可动摇。

站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回望,“过窄门”也变成了企业跨越的路标。今天的海丽雅是全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同时也是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曾经,法国BEAL是海丽雅的学习标杆,如今,海丽雅更走在了世界前沿——其动力绳的耐冲击力次数达到20次以上,超过了法国BEAL的18-19次,更远远超过国际标准的7-8次。

这四个“极限”,也为海丽雅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未来藏在应用场景之中

跟随国家重大战略,早布局,做“极限”案例,这让海丽雅的销售总有点“超前”,往往需求出现时,海丽雅的产品已经“卖”出去了。

海洋装备的布局,海丽雅提前了至少三年,而为海洋装备的研发,又为航天装备打下了基础。从市场的角度,海洋装备、航天装备其实也是一种应用场景划分。

张旭明总结经验时谈到,不论是开拓市场还是产品创新,必须为绳缆找准应用场景,早布局,做案例,出数据,作为市场切入点。

在更生活化的领域,海丽雅已经切入了工业安全等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

海丽雅集团“蛟龙”绳索救援技术训练体系

中国人在外务工,有不少从事“蜘蛛人”这类高空作业,为高楼大厦清洗外墙玻璃,安装空调等等,但这些工作并没有安全标准,目前海丽雅正在积极推动这一“工业安全”标准的建立,在印尼、新加坡等地先行布局,准备通过国外市场的发展,再回过头来带动国内市场。

这些准备,响应的是国家重视建设适应未来发展的大国应急体系。海丽雅的应用场景,再一次跟随着国家战略,升级为了安全应急大产业。

到今天,海丽雅已基本完成布局:投建了国内首个应急安全科创文化产业园,下设安全应急教育培训中心、安全应急教育体验中心、安全生产考试中心、安全应急装备展示中心等九大板块,涵盖了科研应用、O2O大数据电商交易、场景化体验教育等产业集群。

一旦社会需求释放出来,海丽雅的产品早就伴随着官方、行业一路引领市场。

不过,张旭明表示,“我们有句话是,一定紧紧围绕我们那根绳。”在应急安全的领域中,海丽雅只会聚焦到绳索救援,围绕“那根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为海丽雅划清“界线”。

海丽雅是纺织业的活化石,如今正在成为纺织业在新领域和新市场中的新标杆。张旭明有一个梦想,她希望将海丽雅搬上荧幕,像《大染坊》一样,讲述青岛的一段历史,讲述“老厂长”们的故事。与《大染坊》不同的是,“大染坊”的原型青岛印染厂已经消失于历史长河,而海丽雅的传奇,还在由当下的人们继续书写。

这将是一场长跑,或许就像两千多年前那一位为雅典传递胜利消息的士兵那样,在马拉松海边带着喜悦持续奔跑,而终点,将是中国制造领先世界。

数字经济被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已经成为了重塑经济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力量。作为整个关键力量的点燃者,企业家本身,已然成为核心发动力。实现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源进行持续投入和改进。只有在注重品质和安全、提高技术价值和人才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变革和管理上做好准备,企业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声明:未蓝云内容中心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